南通大学姚勇课题组:基于柱[5]芳烃功能化金纳米粒子和空心聚苯胺杂化BiOBr异质结的超灵敏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癌胚抗原检测
导语
姚勇教授团队简介
前沿科研成果
基于柱[5]芳烃功能化金纳米粒子和空心聚苯胺杂化BiOBr异质结的超灵敏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癌胚抗原检测
作者建立了一个基于Au@WP5/PANI-BiOBr异质结的三明治型PEC免疫传感平台,利用抗坏血酸(AA)作为电子供体,用于敏感、特异、快速检测CEA。无标签PEC免疫传感器的典型构筑过程如图1所示。Au NPs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和WP5与AA之间的主客体络合增加了光电流信号,BiOBr上的光生空穴加速了AA的氧化,PANI空心管的快速电子转移有利于光电流的增加。当牛血清白蛋白阻断Au@WP5/PANI-BiOBr电极上的残留位点时,该抗体(Ab)与CEA有效结合。由于Ab-CEA特异结合的绝缘作用,在AA溶液中产生的光电流密度明显下降,用于特异性检测CEA。
图一、(A)Au@WP5/PANI-BiOBr免疫传感器的制备示意图,(B)可能的信号放大机制,和(C)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装过程。
(来源:Biosens. Bioelectron.)
为了进一步了解Au@WP5/PANI-BiOBr异质结的检测机制,作者采用Mott-Schottky曲线,XPS价带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表征(图二)。通过Mott-Schottky曲线确定了BiOBr和PANI-BiOBr的CB(导带)分别为-0.49V和-0.44 V(SCE电极),相对于普通氢电极(NHE)分别为0.13 V和0.18 V。通过XPS价带光谱确定了BiOBr和PANI-BiOBr的VB(价带)分别为1.65 eV和1.38 eV。根据能带能方程Eg = EVB-ECB,计算得到BiOBr和PANI-BiOBr的Eg分别为1.52 eV和1.20 eV,BiOBr与聚苯胺结合后Eg变窄,产生了更多的分离电子和空穴对,促进了更宽的可见光吸收范围。利用光致发光(PL)光谱分析了材料的发光性质和电荷复合现象,光诱导载流子的分离程度可以在PL光谱中直接显现:PL信号越强,光诱导载流子的复合率越高。从图中可以发现,BiOBr修饰PANI后,发光强度稳步下降,说明PANI-BiOBr的电子转移速度比BiOBr快。因此,聚苯胺的引入可能会增加非辐射跃迁中心和固有缺陷的数量,这两者都会降低PL强度。
图二、(A)Mott-Schottky曲线,(B)XPS价带谱,(C)BiOBr和PANI-BiOBr的光致发光光谱,(D)基于Au@WP5/PANI-BiOBr的PEC免疫传感器的作用机理。
(来源:Biosens. Bioelectron.)
最后,作者检测了传感器测量CEA的标准曲线以及其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从图三可以发现PEC免疫传感器对CEA的检测在0.01~ 50 n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 pg/mL。所设计的PEC免疫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良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重现性,为构建敏感、特异的光活性异质结材料作为生物标志物免疫传感开辟了新途径。因此,所建立的PEC免疫传感器为构建具有卓越光活性的异质结和监测各种生物标志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图三、(A)CEA浓度在0.01 ~ 50 ng/mL范围内,免疫传感器的光电流响应,(B)相应的校准曲线,(C)PEC免疫传感器对CEA检测的选择性,干扰物质有BH、DA、Glu、UA和组合,(D)CEA/BSA/Ab/Au@WP5/PANI-BiOBr/GCE电极在0.1 AA溶液中的i-t曲线。
(来源:Biosens. Bioelectron.)
该项研究成果近期以“Ultrasensitive photo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fo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detection basedon pillar[5]arene-functionalized Au nanoparticles and hollow PANI hybrid BiOBr heterojunction”为题发表于Biosens. Bioelectron.(DOI: 10.1016/j.bios.2022.114220),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课题组王锦校聘副教授和20级研究生卑佳丽,另外一位通讯作者为苏州大学杜玉扣教授。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号: 32101215、21801139)和南通科技计划项目(MS12021079)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关于人物与科研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携手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博、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欢迎来稿,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河南师范大学郭海明教授课题组JOC:电化学铑催化(杂)芳烃/6-芳基嘌呤核苷C-H键烷基化●湘潭大学邓国军教授课题组J. Org. Chem. :无金属催化无溶剂条件下高效合成咔唑类化合物●长江师范学院苟铨博士课题组:镍催化下芳香胺的发散区域选择性C(sp2)–H键二氟甲基化研究●厦门大学叶龙武教授课题组:催化剂控制的基于炔酰胺[3,3]-σ重排的手性中环氮硫杂环多样性合成●上海有机所赵延川课题组Angew. Chem. : 高价碘介导的无金属C-H键官能化